三星堆里写青春
三星堆“时光匠人”的回天之术
青春由磨砺而出彩,人生因奋斗而升华。今天的《三星堆里写青春》系列报道,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位文物修复师——杨平。他凭借一双技艺精湛的手和一颗孜孜不倦的心,让一件件三星堆文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光芒。
这几天,杨平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和同事修复一根刚从八号坑出土的象牙,这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象牙表面有被灼烧过的痕迹,十分脆弱。杨平要做的是在象牙底部打上定型石膏。
三星堆博物馆修复师杨平:这是八号坑的,脱得比较严重,已经完全都是酥脆,象牙的皮壳都比较少,比较干。
三星堆连拆“六个盲盒”,出土的上万件珍贵文物亟待修复。文物修复不是简单的“修旧如新”,还要保留依附于文物的历史信息。
三星堆博物馆修复师杨平:粘接脱落的象牙,会对象牙后期的检测和分析造成影响,因此我们在清理的时候一般将掉落的残渣收集起来。
大学毕业后,杨平来到三星堆博物馆修文物。新一轮考古发掘启动后,“文保前置”成为修复人员的另一项重要工作,前年10月开始,杨平协助考古人员提取六个祭祀坑的文物。
三星堆博物馆修复师杨平:对于一些提取比较困难,比较脆,然后不太容易提取的文物,就由我们文保人员来进行一个文物的提取,我们能更好的找到文物的一些脆弱点,对它临时性的加固和保护。
前不久,三星堆遗址区提取了一具青铜人像。由于已经埋藏三千多年,提取与保护难度极大。
这是提取前最重要的一次摸底,杨平要在这个不足1平方米的平板上,用刷子、竹签等工具将青铜人像周边泥土清理干净。与以往不同,这次提取难度更大、也更具挑战。杨平发现,这具青铜人像与上下文物纵横交错,稍有不慎,就会造成文物信息丢失。
“会诊”后,杨平和同事决定制定新的提取方案。
三星堆博物馆修复师杨平:最开始制定了一套方案的时候,可能就是说考虑的面不够,考虑的点也没有到位,所以说在具体修复的时候,有可能是出现了问题或者有什么困难,我们会临时调整自己的方案,基于一件文物的话,可能有一套两套或者多套的方案。
文物修复考验的是修复师的毅力与耐心。在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中,参与文物修复的不仅有“老师傅”,也有像杨平这样的“85后”,他们不仅向前辈学习传统修复方法,也善于运用新技术和方法观察文物、获取信息、文保前置。眼前这件文物通过高倍显微镜“探伤检测”,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文物本身被锈斑遮住的裂纹缝隙,为下一步修复研究提供更多依据。
三星堆博物馆修复师杨平:尽量避免这些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小的失误,或者犯了一些小的错误,所以说这就是通过高科技或者现在的手段,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文物修复的保护工作。
在肩负时代重任时,行胜于言。前不久刚刚重装开放的青铜馆里,杨平参与修复了大口尊等文物。对他而言,要用创新思路和方式加强三星堆文物的保护与利用,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放飞青春梦想。
三星堆博物馆修复师杨平:作为一名文物修复工作者,将自己的技术练得更硬,将自己的本领练得更强,为三星堆文物保护与利用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.